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学科专栏>>正文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该是什么样的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改革了好长时间,我们这些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也跟着改革的步伐学习、听课、反思。听县级优秀教师或专家们的课时我们心潮澎湃,一次又一次地被教师与学生的语言,神情感染着,当即下定决心回到学校好好学他们这样上课。可是当回到我们自己的教室时突然感觉又回到了现实中。我们的教室与县城小学教室相比是明显不同,没有先进硬件教学设备,没有……只有有限的教学资源。但看着同样可爱的孩子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我们这些可爱的农村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农村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思索着,摸索着,总结着,总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新而不俗”的课堂、一个“新而不花”的课堂。这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赏识学生,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课堂则是走出人的地方。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能走出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特别关注与期待的。然而,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里的学生却缺少应有的自信: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却两眼直盯着等老师“口吐”答案,你让他起来答题,他会长久地不好意思地站着,这时没有耐心的教师只好无奈认输。学生缺乏自信,缺乏表达的自信,缺乏对已掌握知识的正确性的自信,缺乏争辩的自信等等。当然教师刚学的教学理念总是不能运用到实处。还把学生当作可以随时操纵的“物”,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学生自信的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种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让赏识走进教师的心灵,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赏识学生,激励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关注学生,发挥学生潜能

农村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活动方式也很多样。关注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在发现中学会赏识自己,从而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让自主选择成为学生的权力。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把学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自主活动的重要体现。因为选择权是学生自己作出的,学生一旦作出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让自主说话成为学生的需要。还了自主选择的权力,还要给予足够的机会,让其自由表达见解。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赞同或反对。当学生“说话”时,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他进行创造性的说话,如六年级《把我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学完后,一位学生说:“埃斯内尔在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里面会有些什么内容呢?”这是对教材的挑战啊!         

当学生处于自信状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多读、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例如,教学《船长》一课,从初读课文到细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船长精神的伟大,我都引导学生自己学、自己汇报,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完成或相互启发合作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三、设计氛围,实现零距离对话。

以往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接收器,谈不上和谁去“对话”。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设计一定的氛围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亲密的零距离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个人,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实现文本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零距离的接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开放思想,开放课堂”。

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包办了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应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孩子的创造力无形被我们激发出来。如教学《郑成功》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慨”和“溉”,“梨”和“犁”。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慨”的理解:“感慨”是表示心里感慨的,所以是竖心旁。读“kai

对于“溉”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因为灌溉要用水,所以的水字旁。

对于“梨”的理解:“梨”是一植物的果实,因而有“木”字底。

对于“犁‘的区别,学生说是一种用牛拉耕地的农具。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应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紫色的葡萄》后,我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放牛》、《快乐的节日》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作为老师,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氛围让学生们尽情对话,一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溶情于教学,溶情于学生。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最好境界。《负荆请罪》这篇课文通过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性格;表现了蔺相如是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人;同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这样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六、放飞思绪,感悟的课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学习把课文中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杜甫的爱国情怀,全诗通过一个“喜”来反应。如何让我们农村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诗中的图来体会,接着让他们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我觉得以上几点粗略的见解与做法会给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当然还有许多欠妥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上下而求索,力争让“新而不俗”、“新而不花”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