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正文

周岗学校邀请专家指导校本课程建设设计

  建设美丽课程,奠基美丽人生

——江宁区周岗学校“美丽乡村”校本课程设计规划

周岗学校地处江、句、溧三县交界的周岗圩内,位于江宁区的西南面,西临禄口国际机场,南接溧水柘塘镇,东靠句容市郭庄镇,镇内设有南京中北客运公司双周线、东周线底站,交通十分便利,秦淮河支流环绕全镇,是富有江南特色的圩区,镇内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盛产大米和鱼虾等农副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解放前没有一所中学。1958年,原属三县的柘塘、郭庄、禄口公社先后办起了中学,境内的焦村、长干、高阳三个大队办起了农业中学。1964年拆并农中,分别在杨家庙、李盖村、和平村办了3所联办中学。1966文革开始,逐渐停办。1970年周岗公社成立,并兴办了这所中学。1971年至1981年设有高中部。1982年,高中生调整到湖熟片中入学。学校名改为周岗镇初级中学。20138月,区教育局将原周岗中心小学与周岗中学合并,在原周岗中学校址猴山上新建成立九年一贯制周岗学校。目前,学校拥有29个班级,在校生近千名。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教育硕士3名,市青优1名、区学科骨干以上21人、带头人5名。

近年来,学校围绕传德启智的办学理念,立足课改,狠抓教学质量,中考成绩稳步提升,学校“定向越野”科技特色彰显。学校办学成就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示范初中、南京市电化教学先进集体、南京市无烟学校、南京市平安校园、南京市绿色学校、江宁区课堂教学改革年先进集体、江宁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江宁区先进学校、江宁区法制先进学校、江宁区班集体建设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第一部分  学校课程发展基础

作为一所新建合并学校,我校拥有较好的硬件条件和比较年轻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但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周边的资源相对较少,学校的生源不足,课程建设原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缺乏像市一级的带头人领军人物,年轻教师经验缺乏,甚至部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偏差。因此,学校课程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利用自身条件开设校本课程,形成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困难。

但学校准备以两校合并为契机,以“打造美丽教育,铸就美丽人生”为指导思想,以“一体化”管理和“九年四段”为管理模式,以课改和小班化建设为手段,借助区“2+2”特色项目建设,打造“美丽”教育品牌,把学校定位为现代化、生态化、特色化、生本化、高质量“四化一高”的美丽乡村学校。一方面,学校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规定,开齐开足国家标准课程,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学科教学“减负增效”的途径,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的研讨,使得国家课程更加适合我校的校情,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总的来说,我校虽然是一所新建校,但经过合并建设,希望充分发挥原先优势,从教师和学生活动中挖掘和打造课程建设,努力推进周岗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在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迅速提升,逐渐形成我们的办学特色,将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理念

1、校本课程定位

校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校本课程的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构建学校新文化;通过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意识;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力度;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通过学校、家长、社区民主参与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特色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具体目标为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开发原则    

全体性原则:重在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都能主动积极参与,成为主角。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

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开放性原则: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教研员、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二、课程理念

1、学校的课程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周:周到、周全—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小班化理念)

岗:山的脊梁—高、重要地段,也有守卫的地方的意思(工作岗位)教师要坚守岗位,教书育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

奠基:义务教育的性质,九年一贯制本身就是基础教育

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关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激励教师,让每一个教师提升自身的价值.

2、确立“合和”的办学理念

合:合并→磨合→融合    合二为一        和:人和、和谐         和为贵

 “合和”的理论依据

●“合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元精神(中国传统文化)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一)开展校本培训,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甚至就是教科书,这无形中窄化了教学途径,僵化了教学面孔,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通过业校和自学等方式,使教师:

1、理解课程与课程资源、学科、教材、教科书间的区别与联系,树立开发、使用课程的意识和理念;

2、逐渐唤醒、催生教师开发、使用校本资源的能力;

3、认识本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得益处,由能力积淀来提高应试成绩,来提高学习效率;

4、 指导教师参与联合校本教研,利用同伴互助,拓宽思路、创新行为。

(二)优化各类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基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主角”的开发着眼点,围绕课程主体组织开展多项活动,先普及,后提高。从活动的策划,材料的搜集,活动过程的主持与记录,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教材二度开发,实现共建共享。

在读书的基础上实现创作,让学生也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是我们对本教材二度开发的设想。通过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逐步完善本课程,逐步锻炼提高师生的思想和能力,使本课程成为无数学生成长的芳草地。

第四部分  学校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把学校课程总称为“奠基课程”。学校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部分组成。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我们选择圆形作为课程结构的主要形状。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思辨哲学认为,圆圈没有开端,没有结束,也没有方向,是最完美的形状。无始无终的圆形是永恒的象征,人类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神的完美境界。因此,圆形是最神秘的形状,是最能代表梦想的形状。

一、以“基础型课程”为核心

这里的基础型课程就是目前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了学校育人的基础,是学生获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基础型课程”是基础,是核心。“基础型课程”需要“校本化”,这是课程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得国家课程更加适合我校的校情,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我们把我校课堂教学称为“奠基课堂”。

二、以“拓展型课程”为延伸

这里的拓展课程是学校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指导下,为达成含有学校特色的育人目标而自主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和各类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精彩。我们把这类课程称为“奠基成长”系列课程。根据其具体性质和功能暂时分为核心拓展课程(必修)、微型拓展课程(选修)、活动拓展课程(必修)三类。

具体来说,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讨论稿)(见下表)

学年课程计划

课程

类型

年级

科目

说明

思想品德

2

2

2

基础型课程

语文

5

5

5

基础型课程

数学

5

5

5

基础型课程

外语

4

4

4

基础型课程

历史

2

2

2

基础型课程

地理

2

2

 

基础型课程

生物

3

2

 

基础型课程

物理

 

3

3

基础型课程

化学

 

 

4

基础型课程

音乐

1

1

1

基础型课程

美术

1

1

1

基础型课程

信息技术

1

1

1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3(2)

3(1)

3

初一游泳课(核心校本课程2节)

初二体育舞蹈课(核心校本课程1节)

科技

1

 

 

核心校本课程(含人防、公共安全)

班会

11

11

11

含社会大课堂(核心校本课程)

周课时数

34

34

34

按江苏省课程标准设置

定向越野

 每学期20次,每次半天

周日训练。一年双赛(省市)。

科技小组

每周2-3次活动

以科技工作室为中心,参加比赛

学生社团一

读书社

图书馆

学生社团二

文学社

语文组

学生社团四

影会

语文组

学生社团五

舞蹈、合唱团

音乐组

学生社团六

羽毛球、兵乓球

体育组

学生社团七

美术

美术组

……

……

……

文化艺术月

 

 

 

每年十月份,艺术展示大舞台

体育节

 

 

 

结合冬季三项,掀起锻炼热潮

放飞希望

 

 

 

每年三月份,结合春游活动

篮球赛

 

 

 

每年四月份,篮球成为主角

义卖活动

 

 

 

结合环保日。每学期一次。

参观活动

 

 

 

科学馆等

跑操

 

 

 

每天1800的跑步锻炼

……

 

 

 

……

在制订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时,我们按照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三种形式进行分类。其实,活动课程也是一种必修课程。

无论是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还是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我们都是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出发点,以多元智能理论,引领校园多元文化建设,培养“阳光、自信、自强”的周岗学子。

 

第五部分  学校课程管理实施

    学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随意、单一的依据教师兴趣、特长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使其规范化,并提升课程实施和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校必须建立起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与实施的机制。

 

 


 

 

 

 

 

 

 

 

 

 

 

 

 

 

 


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图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确保校本课程顺利的开展与实施,学校成立了学习指导课教研组,建立起校长统筹(主要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审议,教材管理以及培训教师),主任指导(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查阅备课、上课、评价和日常管理),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加强学指课教学研究。

2、加强过程的规范管理。课程实施过程性资料齐全(签到、内容、图片、视频);实施目标明确,有成果反馈。

3、理论学习。加强教师培训,集中培训与分科培训相结合,明确学习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措施、形成共识,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意识,认真上好校本课程,提高学指课的质量。

4、实践研究。定期进行观摩课,研究课活动,请专家、领导给予指导。

5、阶段小结。加大课程的评价、研究和实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每学期教师总结学习指导课的情况,学生进行学法交流,评教评学,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第六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设想及保障措施

   1、评价设想: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以成长记录为主,要体现过程。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读书信息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建立学生读书卡片、学生读书个人档案,对读书的情况及时统计、评价、反思,加强过程的管理,并逐步成立研究课题,以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三是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搜集能反映学生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如:关于学生读书表现、读书兴趣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学习的反思、读后感、师生的评价和家长的信息反馈。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重视定性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情况与能力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读书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做到正面引导。一方面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提高课程使用意识和开发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一方面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方面,促使学校形成特色,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积极探索有活力、有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从下到上、主动参与、集体学习、相互信赖和尊重、能各抒己见、共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共同体”,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学校课程评价

1、“奠基课堂”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以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简化,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立项,不宜过多、过细、过全,否则难以突出评价的关键所在。其次,评价标准必须具体,而且要易于量化;评价标准必须适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力求构建科学的、客观的、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周岗学校“奠基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

 

 

学科

 

授课教师

 

 

课型

 

日期

 

评价项目

标准

      

A

B

C

D

引导

1、  简洁有效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通过过程及活动,引领方法及思想教育

 

 

 

 

尊重

3、教师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4、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和看法,善于正面和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5、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寓教于乐

6、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愿

 

 

 

 

7、优化问题及活动的设计,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度体验和思考

 

 

 

 

活力

8、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9、有效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境,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重视能力培养

 

 

 

 

管理

10、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1、提升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12、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

 

 

 

 

简要评语

 

   

 

综合等第

 

  

  A级课:100分—90分。B级课:8975分。C级课:74-60分。D级课:60分以下。低于60分或教师只单项灌输知识或有科学性错误为D(不合格课)。

 

 

  评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2、“奠基课程”评价标准

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必须为学生选择提供足够的校本课程的科目。但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光追求数量,而应当根据学校文化的需求,走“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之路。

周岗学校“奠基课程”评价标准(试用)

课程名称

 

评价项目

评价方法和要求

等第

得分

A

B

C

D

 

30分)

1.开设的校本课程科目有《课程纲要》,并附有《课程说明》

 

 

 

 

 

2.有必要的课时保证

 

 

 

 

 

3.能够定期组织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培训

 

 

 

 

 

4.既尊重个体,又普遍关注,课程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度(在校学生每人至少学习一门校本课程)

 

 

 

 

 

5.有实施课程必要的专用教室及场地

 

 

 

 

 

 

40分)

6.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7.立足学校及地区实际,挖掘校内资源优势,开设的课程体现本校特色

 

 

 

 

 

8.课程内容结构合理,兼顾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采取生动、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

 

 

 

 

 

10.充分挖掘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空间

 

 

 

 

 

30分)

11.有作品展示、创新设计、档案袋记录等形式的研究成果

 

 

 

 

 

12.有特色表演、实物制作、诵读演讲等多种成果展示活动

 

 

 

 

 

13.学生和家长对校本课程有较高的满意度

 

 

 

 

 

 

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①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是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而且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成民主化的状态。二是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三是学校其他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如教导处)实行人本管理,并充分发挥学校校务委员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②教研引导

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教学研究的氛围,加大奖励,依据教育局出台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意见》,认真研究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规划与方案,层层落实,稳扎稳打。

③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和沟通网络

一是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下确立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定学习的课程;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教育哲学和相关文件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从而形成三个层面、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决策结构。二是学校提供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并认真计划沟通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让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皆能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

④持续的校本培训

制定《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学习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策略;召开专题培训,包括课程目标的陈述,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具体程序;培训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和开发的程序等。

除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对校本课程实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外,学校应鼓励所有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获得各种学习机会。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持续不断的培训策略,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

⑤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所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的评估、利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积极努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主动积极争取课程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与社区、政府对话,获取广泛的支持。充分利用区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支持系统。

 

二〇一四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