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学科专栏>>正文

《夹竹桃》说课稿

教材分析:

《夹竹桃》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第12册主题为咏物抒情的第6单元,节选自季羡林先生1962年访问缅甸时所创作的经典散文《夹竹桃》。这篇文章在新中国散文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季羡林先生也因为这篇文章而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原文还有对缅甸夹竹桃的描写,在选作课文时被删去,只保留了季羡林先生对家中两盆夹竹桃的回忆,因此整篇文章显得更为凝炼。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作者开篇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名贵,不美丽,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着,作者抓住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可贵的韧性,月光下引起的幻想进行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五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会用“无……不……”造句,学习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走近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夹竹桃韧性可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一、顺疑而导,展开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就进行了寻根课堂模式的探究,并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寻根课堂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并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

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将顺疑而导作为教学的基本策略。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质疑,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主要问题: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因为这篇课文较长,所以把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放在第一课时体会。这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韧性可贵和幻想的美妙。而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提出疑问:夹竹桃具有怎样的韧性?夹竹桃引起作者哪些幻想?顺疑而导,从而展开本堂课的教学。

二、自主感悟,精读课文

在体会学习韧性可贵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根据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样的学习提示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从刚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基本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找准几个关键词句,比如一朵……又一朵”“”“一直……一直等等,从而很好地完成自我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我只是在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和指导,从而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同时,我也有意识地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无论是的写话指导、一直……一直对比阅读,还是指导学生品读夹竹桃能引起人的幻想时进行仿照想象,都是希望学生能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把握、运用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我们何主任所倡导的智读精思活用的教学目标。

三、拓展延伸,由花及人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说过: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由此可见,他是对夹竹桃动了真感情的。通过细读原文得知,夹竹桃从小伴着季羡林先生长大,见证着先生童年的成长历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夹竹桃不屈的韧性也使季羡林先生找到共鸣。他命运坎坷,人生道路充满曲折,但他恰如夹竹桃那样朴实而坚韧地活着,安静从容而又始终如一地开放着。季羡林先生的这种喜爱其实也反映了他人格的追求。

我们常说托物言志,因此在设计中我将先生这种对夹竹桃的喜爱放到更为深厚和情感背景中去。在教学中,我简单地出示了作者的经历,让学生在了解之后来说说自己联系课文的想法,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人物品质和情感,也初步感知本单元咏物抒情这类文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