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 23:08:10点击:876作者:无
语文课堂 “情”为何?
无论是外出听课或是校内交流课,时常能听到教师们在课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喔,这位语文老师真用情!”“嗯,情感真的很丰富。”“课堂上教师真的是激情四射。”且不说这样的评价是褒或贬,但语文课堂上,“情”为何?却值得我们深思。
“情”到深处,意更浓
由感情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内驱力很大,维持时间也很长,一个对语文热情较高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实践中往往显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着作用。
1.激情。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这何尝不可?
教学时,教师用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渲染情境,还可以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设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前几天,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卧薪尝胆》时,为了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的情感,教师配以凄婉的轻音乐,深情地朗读起了文中的重点语句。听着伤感的音乐,感受着教师动情地朗读,学生们怎能不入情?此时,他们能不理解谈迁的心情吗?这是情感的交流,是激情的碰撞!
2.感情。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和影响自己。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无精打采,学生会没有精神;教师精神饱满,学生也会充满激情。
10月份,我去南京观摩了“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6号选手执教《桥》,教师那一段段精彩的独白,让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震惊。语言的魅力是无穷尽得,它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们,以至在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或联想,训练创新思维环节,教师让学生想象“逃命的人们从老人的脸上读出了什么”时,同学们那精彩的表现给了教师们一个更大的惊喜……教师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示范准确的潇洒,语言清楚而精炼,声音响亮而优美,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学习得积极主动,自然而然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听着师生们充满感情的话语,怎能不让人动心?
“情”不可却,难共鸣
教师情感的运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思想僵化。如果教师主观上情绪高涨,不考虑学生是主体,空洞说教,忽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情感因素的运用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1.虚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逐渐熟悉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自觉领悟教师的真诚,并自然产生“亲其师”的效果。反之,那只能说是“虚”情“假”意了!
2.“燃”情。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精心专研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的波动,并对症下药,及时扭转不利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时间、环境、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确定和运用情感因素,以达到预期目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处流淌真情,少一点“情”不可却、难共鸣的尴尬,添一些“情”到深处、意更浓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