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11 9:58:03点击:863作者:无
“老
一、 转变思想观念 相信孩子能做好
在传统的思想认识中,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地将学生当作一个任意支配的小孩子,总是希望他们对老师是言听计从,不容丝毫改变,希望他们按照老师预设的轨道发展下去。如有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就会认为这个孩子不听老师的话,不好教育。其实,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又是那么的丰富,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改变思想观念,重新审视、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我们的教育对象确确实实是个孩子,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渴望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不过,他们虽然是一个孩子,但不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再也不是以前所说的一张白纸,课堂已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其次,我们的孩子身上有着许多可贵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每天好几个小时都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是许多成年人都不容易做到的,又如:每天一大早,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我们的孩子总能按时到校上课,很少迟到。第三,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期望去做,除了学生的原因之外,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存在知识老化需要更新、方法不当需要改进的原因。我们应该树立每一个孩子都能教育好、都能成材的思想认识,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好,让每一个孩子都做好,也正是我们教育的职责之所在。
二、 提升教师亲和力 让孩子愿意进课堂
在与学生交流谈心中,我发现在学生之间,他们经常会议论某某老师好,某某老师不好,喜欢上谁的课,不喜欢上谁的课。学生喜欢某老师,是因为某老师具备了一定的亲和力。教师亲和力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亲近、结合的力量。简而言之,指的是教师使学生接近老师的力量,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凝聚力。教师亲和力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尊重、关爱的程度和教师的魅力形象。“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就会始终围绕着老师转,就会十分乐意地走进他的课堂,教师就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教学行为,学生就会愿意学、愿意听,甚至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对班级管理的建议,说出自己对教师教学的看法等等,给教师改进班级管理、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我想,当学生喜欢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专注课堂的时候,他们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老师应该从了解、尊重、关爱学生,提升形象魅力这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自己的亲和力。让学生十分乐意地走进你的课堂,全神贯注地关注课堂,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 加强品质教育 让孩子学会有意注意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专注地听老师的课,取决于听课的意志,意志力强的同学听课效果就好,意志力弱的同学课堂专注度就低。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学生这一听课特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就可以自由地读书、看报,就可以与他人交流,听懂别人的话等等;学好数学就能够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进商场购物付钱等。我们还可以通过讲勤学的人物故事让学生感受勤学者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是古人勤学的故事,如囊虫映雪的故事,也可以是身边热爱学习、刻苦学习的同学的事例。用以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意志品质。
学生有了刻苦学习、专心听课的热情,老师还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学习,上课怎样才能专注地听课。心理学指出: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注意于学习内容。注意有两类,一类叫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就能达到的注意;另一类叫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作意志努力才能达到的注意。有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我们要在不忽视无意注意的情况下,更加重视有意注意的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自觉培养有意注意的意志品质。
四、 采用激励手段 让孩子享受成功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低年级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采用游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通过游戏放松之后,再唤回学生的二次注意力,继续组织教学。而中高年级,则不能继续采用游戏的放松方式了,或者是尽可能地少用这种方式了,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意志品质。孩子具有极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可。课堂上,老师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夸奖的动作,都可能让学生兴致盎然,格外地关注课堂。可见采用激励的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有效听课的策略之一。课堂上,我通过采用评选“今日之星”之类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学生有效听课。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进行的竞赛评比活动是十分重视的,被评上的同学,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在这一天中,他的精力始终是在关注课堂的。没有被评上的,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并且告诉他,老师十分希望他下一次能够被评上。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听课的效率就高了。当然,激励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可以是对个人的激励,也可以是对小组的激励;可以是长效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究竟采用哪一种,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孩子关注课堂
让一个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每天都集中精力,始终都关注着课堂,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光靠培养学生听课的品质、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让课堂的每个环节始终对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不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能专注课堂。设计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环节,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产生一种渴求破解问题的急切欲望。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可思考性和提示性。
问题设计具有可思考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特点,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考,这种思考应该是一种真思考,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更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要让学生明白思考解决问题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如三年级就不能设计诸如想一想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孙中山吗一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好象是问题,在让学生思维,其实这是一种假思维,因为学生根本不用思维就能获得答案,他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这种课堂,做学生的是很难关注的,他们势必会分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低下。只有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考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专注课堂,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问题设计具有提示性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生应该能够感觉到思维的方向,在问题的提示下进行思维。例如,教学三年级《狼和鹿》时,有这样两个问题:问题①为什么说狼是“祸首”?问题②、为什么说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两个问题相比,问题②中的“过多繁殖”、“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等词语就给了学生的思考一个提示,学生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结合文本内容,经过自己的思考,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提示性,通过自己充分地感知教材、积极地思维,获取正确的解答。获得了正确解答时的心情是激动和喜悦的。如果教师此时及时的给予表扬,学生就会感到一种成就感,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如果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问题的思考之中,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期待的有效听课吗。
小学生是活泼可爱的,也是贪玩好动的。他们在懵懂之时怀着对校园生活的憧憬,踏上了求知之路,然而他们缺乏自控力,课堂上经常出现与目的相违背的学习行为。他们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他们不仅要身在课堂,更要心在课堂;引导他们身随心动,心随课动;引导他们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课堂上有效地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