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学科专栏>>正文

咬文嚼字——“真”与“珍”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之后,有一位老师问我:究竟是“露似珍珠月似弓”还是“露似真珠月似弓”?原来是我将三年级的补充习题上的一首古诗作为经典诵读抄在黑板上所引发的争议。我解释道:我们以前是学的“露似珍珠月似弓”,但是这次的补充习题上却的的确确是“露似真珠月似弓”。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是教哪个字呢?心中有疑惑,便查找资料。原来,白居易大师在诗作中的确写的是“真”,但到宋以后,便被改作了“珍”。看来白居易将珍珠写作真珠并非是笔误。而古人将“珍珠”写作“真珠”的例子不少,如唐贾岛《赠圆上人》诗:“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清孙枝蔚《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忆昨庚辰岁,米价如真珠”。不仅如此,今人也有这么写的,如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珠贝》诗:“你是虹彩的化身,璀璨如一片朝霞……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了粒粒真珠。”“真”本义为未经人为的东西。写作“真珠”,大概是因为古代的真珠皆天然形成。现有人工养殖真珠,其义便与原义有所区别。但是这个问题,并不能解释给三年级的学生听,那样会让他们觉得更乱。到底应该尊重作者的原创,就让学生写“真”;还是适应我们现代汉语特点,追求朴素,将“真”改作“珍”?这倒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