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6 8:11:34点击:1909作者:石益平
周爽
2017年12月14日下午,南京市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竹山中学孙振坤老师来我校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默》的菜单讲座,虽然今天小雨淅淅、寒风凛冽,会议室却一派温馨祥和。
孙振坤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儿子入学引发自己对教育本质的反思开始,结合自己做班主任的经历,与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对确立班集体的文化内涵、创建班集体的文化策略以及班级文化创建、班干部培养、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思考、做法、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孙老师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的叙事风格感染了老师,接地气、看得见、易操作的策略引起了老师们的极大兴趣,会场上时不时的响起会意的笑声。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孙老师结合自身示例阐述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对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虽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任职班主任的经验,甚至教学经验也寥寥无几,但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却是潜移默化的。
使我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一经创造形成,又反过来对学生的行为起凝聚、激发、引导和控制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创造共识环境
一个班级能否造就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班级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如何,靠班主任的强制性命令与指挥是无法达到的,它必须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老师的期望、同学的激励,把学生的荣誉与班级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学习与工作。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和巩固,又呼唤学生强烈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使班级内部产生出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刻苦进取的良好风气。这样一种氛围胜过任何强制命令和指挥,将学生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2、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人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事业心和成功欲。班级文化恰是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事业心、成功欲转化为学生共同追求的具
体的班级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精神支柱与动力,并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将作为个体的学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可以利用这种聚合作用,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从而建立班级内部激励动力机制。
3、引导规范行为
班级如同一个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的形成,单凭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是难以完全凑效的,必须凭借一种信念,经过潜移默化之后,在学生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发生,即可得到响应,并能迅速地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无形的规范,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它能削弱由强制性“硬”约束所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从而使班级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的关系。
4、塑造班级形象
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定势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会体现在班级外在的形象和风貌上。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找到了依托并得到了最终的落实。
孙老师的讲座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的是“方法永远比道理重要”,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那什么是韩愈所说的道呢?道,韩愈指的是,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呢?惑,疑惑和困难,那么疑惑里是不是还含有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作为解惑的师者,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是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方法和途径,给学生们做好表率。这应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道和解惑吧!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一直持续到学生放学后,此次讲座让我感受到做一名优秀班主任,一名幸福的老师要有正确有技巧的路径和方法,让我认识到在教学管理方法上要有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