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28 14:39:21点击:1889作者:王贤娣
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的反思
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 王贤娣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可是现在的家长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很努力地培养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忽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轻视劳动,使得现在的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过份依赖父母。事实证明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极其淡漠,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也是极差的,他们对待劳动本身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正确的看法。不少家长说:“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我根本不需要他做家务,为他干什么我都愿意。”甚至也会有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劳动观念淡漠和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及劳动自觉性的主要原因。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起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首先应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一样都很重要。
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关系到学生成人,成才的,非做不可,且非做好不可的工作;同时这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工作,而是必须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工作。
选择合适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劳技课内容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基于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关注。主题的确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的过程。少年儿童从小学做一些家务劳动,使他们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无疑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有益。小学阶段的劳技课教材应该选择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儿童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二是简单生产劳动。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是手工劳动,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三是以上两方面劳动的扩展,即从自我扩展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如生活方面,从以自我服务为主线的劳动扩展到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从课堂、家庭的小范围、小型实践,扩展到社会实践。在教学中使这些相关教育内容彼此融合、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形成综合领域更宽、综合程度更高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手又动脑,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探究意识,改变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与个性特长。
我们过去认为劳技教学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导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小学劳技课在小学的课程中地位低微,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劳技教师必须从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由只关注间接经验的掌握转变为注重直接经验的体验与学习。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课堂教学应该是“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并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创造和知识,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点中,求得新的发现。这一转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解放、个性思维的呈现、创新意识的滋长;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劳动思维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感到:老师与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比学生更聪明;老师是该怎么做的代表者。
课堂教育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主阵地。一节课40分钟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向40分钟要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的。而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育的低效现象,却很明显,也很普遍。也许是教师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抑或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吃透”与否。
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强调的是通过人与物的作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技术操作过程来形成技术意识。一节课仅40分钟。如果教师不断地讲,不停地演示,学生跟着教师“东拉西扯”不知不觉地,一大半时间就过去了。留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才想起让学生操作,那已是根本不可能完成作品了,更不用说反馈、交流了。
试想,这样的劳技课能让学生形成劳动技能吗?更不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技能,这样的劳技课当然是低效的。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时间和学生的口头交流不得超过半节课,能够做到“学生知道的不讲,无需知道的也不讲”,要保证学生操作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劳动技术是通过操作来形成的,而且在操作中形成劳动态度、积累劳动技术的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要让他们来主宰课堂时间,主体作用才能体现,高效从此产生。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新课程实施五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他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他们的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我们的教师在亲历新课程实践后也促进了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变了。新课堂不只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堂”,也不只是教师轻舞飞扬的舞台。新的课堂已经成为师生共同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学生自悟和合作,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堂”。 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反思现在的小学技术启蒙教学无论是教材资源还是教学资源,都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技术启蒙学习的需求了。近年来听了许多小学劳动与技术的研究课、优质课。虽然其中不乏有精彩纷呈的“好课”。但绝大多数课是低效甚至对学生发展来说是无效的。我们知道无效的技术教育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生学的技术内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学中三维目标是割裂的,对学生终身全面发展不利;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没有机会发展创造思维。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基础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了使学生今天的技术学习为将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社会而服务。为了促使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和谐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小学构建有效的通用技术启蒙教学。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许多新的想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去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去探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但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最好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社会。比如:端午节包、煮粽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借用食堂,让学生围在食堂的大桌台周围,边学边包;陶艺教育课可带学生到一片空旷的田野,挖泥,摔泥,揉泥,捏泥,“现炒现卖”;带学生到地里拾柴,到河边捡贝壳,能去的地方都可以去。总之,农村的一切都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的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保证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操作,劳动实践密度大,力度强,提高了教学实效。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我的一些简单的看法,只有一个目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劳技课,学好劳技课,鼓励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培养体贴孝敬父母,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劳动意识,勤于动脑、动手,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小主人,为长大后能真正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