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5/23 10:18:04点击:1036作者:无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平均数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正因为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教学中,我从生活实例拍球比赛出发,让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一开始,我用孩子们喜欢的拍球比赛的形式导入,不仅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同时也为本节课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比较两组同学(每组4人)拍球的“总数”得出哪一队赢得比赛。
再出示3班阳光号(4人)和智慧号(5人)两个小队的成绩,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有部分学生用比较两队拍球总数的方法来定输赢,这很正常。但立马就有学生反驳,这种比较方法不公平,因为他们两队的人数不一样。我趁机抛出问题,“那应该怎么比较这两队的输赢呢?”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展开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全班交流时,有的小组认为“给阳光号加1人”;有的认为“给智慧号减一人”。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想法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在否定了“给阳光号加1人”和“给智慧号减一人”的方法后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用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产生了“平均数”, 感受到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心理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这两种方法找出平均数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通过我的课件演示将“移多补少”法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特点估算平均数的大小。“为什么平均数会出现在最多最少之间?”这样既巩固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练习目的明确,具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第1层次是“移一移”,通过“移”这个动态的过程再次感悟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同时通过比较本题用“移”的方法快还是用计算的方法快,让学生学会要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用方法。
第2层次是求不同长度的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先请学生估算平均长度,再计算。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估算和计算,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第3层次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平均寿命”。通过“说一说”“辩一辩”“议一议”等活动加深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但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如在学生提出可以用“给阳光号加1人”或“给智慧号减一人”的方法来达到公平时,我处理简单。只是简单反问“加(减)一人加(减)谁呢?说明这个方法不好”。没有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又如在学生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时,我太过于注重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没有重视求平均数的方法,只是请学生举例说说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有学生提到“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表示全班同学身高的一般水平”此时可以相机提问“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可以怎么算?”“你们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表示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将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相结合可以对平均数有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