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学科专栏>>正文

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一、我所理解的教学
    教学在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包含哪几层含义?

    第一,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第二,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第三,教学这种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第四,教师组织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效。

    二、对有效教学的片面认识:

    第一个层面:“灌”得越多越有效

    特点:
    教师煞费苦心
    学生不动脑筋

    结果
    1.效率低下
    2.学习兴趣丧失。

    第二个层面: “练”得越多越有效

    特点
    学生做题辛苦;
    教师阅卷辛苦;

    结果
    1.知识速成,不会应用。
    2.高分低能。
    3.学习兴趣丧失。第三个层面: “秀”得越多越有效

    特点     
    教师表演,关注的是自身而不是学生
    学生成为道具或观众

    结果
    1.知识掌握不牢固
    2.能力得不到提高
    3.效率低下

    以上三个层面的共同特点:无效教学。
    按上述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无效教师”。

    三、高效率课堂教学的特?

             1 . 科学性
             2 . 自主性
             3 . 互动性
             4.  开放性
             5 . 情境性
             6.  创新性
             7 . 和谐性
             8.  人文性

    四、常态课中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1、课前准备仓促 

    片段1:上课铃响后,教师缓缓走进教室。随后,一些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从书包里取出课本、练习册及其他学具;一些学生难以抑制兴奋之情,与同学谈论着课间的游戏活动。教师大声喊道:“安静!安静! 开始上课了。”但课堂上仍然是一片嘈杂。教师无奈,只好等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后才开始上课。

    策略:
    教师可以提前1左右分钟进教室,这样学生也会相应地提前一点时间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这段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情,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就可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2、课堂结构不合理

    片断二:教师一进教室,就检查昨天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长逐个汇报,自然,有未完成的,有写糊涂的,有没带来的。教师于是就此事作了批评,小结。这样,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没有进行新课的学习,错过了最佳时间段,挨批的学生在羞愧、沮丧的情绪中如何愉快地开始新课的学习?这样造成了恶性循环——本堂课没上好,作业又完成不了。

    片断三:教师先评讲作业再上课。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上课铃响了,老师拿着一叠作业踩着铃声走进教室。”老师开始了上节课作业的评讲反馈,而讲评的是答得不理想的题目,教师无法确切地一一指出是谁错,总是说:“大部份同学这道题答得很不理想。”大部份学生里有没有我的份?学生带着疑虑,一上课就接受了不指名的批评,如何接着上好课?

    策略
    一般来说,在课前1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该利用这段时间讲授新课,而不是检查或讲评作业。而且,讲评作业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因做错而挨批的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新课。

    3、时间安排不合理

    片断四:老师布置了课堂作业,预留十分钟让学生完成。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一会儿,最先完成作业的学生或说话,或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影响到其他同学。策略:
  教师未能考虑到练习安排的合理性。可以同时布置两项作业,如再留一点机动作业,这样,速度快的学生就可以完成第一项作业进行第二项作业的练习。

    4、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片断五: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策略
    情境创设的目的有二:一是为教学新课做铺垫,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情境应该符合客观现实 (2)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3)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指向。  

    5、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差

    策略
(1)非语言线索。对于轻微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暗示手段,比如:利用眼神、声调暗示学生,走到学生身边稍作停留等。
    (2)消退策略。有时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所以他人的注意,即使是批评,也会强化这种行为。如果学生想通过课堂问题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视而不见。
    (3)转移策略。教师可以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6、课堂提问太随意 

    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调控课堂的常用手段,但使用时要讲究技巧:
    (1)提问的“点”。
    (2)问题的类型。
   (3)问题的清晰度。
    7、 教学内容不分重点、难点

    策略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学习.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8、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1、对哪些问题该合作学习,哪些问题不该合作学习,组织几次合作学习,何时进行,缺乏深思熟虑,主观随意。往往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质量,难度、深度不大。有的问题直白得学生一读就会,一看就懂或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我解决。
2、学生处于合作状态时,教师盲目地在组间巡视,这里站站,那里看看,无所事事,像一个旁观者。

    改进策略
    什么时间进行合作学习:
    一是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
    二是在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
    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四是在个体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后再进行.

    改进策略
    教师要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合作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识心  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适时地教给他们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不要笼统地提醒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
    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如果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其能力所及的事情,结果会使我们自己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