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学科专栏>>正文

对《蜡烛的变化》一课的反思

在学校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在年级组的具体实施下,我在本校上了一节六年级的科学教研课。一课下来,有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说一二。

首先,从教学的形式说起吧,因为是教研课,我对教材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专研好几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推敲、论证。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有些实验自己事先做了好几遍。并且对教材内容的重点进行了重组。将学生的动手实验放在重点进行。所以自己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花去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备课设计教案,到找实验材料,一样一样的去落实,去分组、去配给,真的是很烦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这样的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可想我们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动手探究,从何说起呢?现在想起来还是值得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那种孜孜好求的学习精神,严格认真的实验实践,生龙活虎的竞争场面,以及一张张挂满笑容的脸庞,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但是现在想起来,我虽然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但是还有不满足的地方。我在想,我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加的努力。

再一个就是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缺少深刻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还估计不足。比如,我在教学中进行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蜡烛,然后再去分组讨论: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蜡烛?我们再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蜡烛?这时,我想学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我在巡视学生的活动中和在听取学生的发言中,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数学生却手足无措,随大流。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备课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备课的同时也要“备人”,备课时要尽最大范围的、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在教学内容完成到第二个实验之后,通过实验小结,给学生界定出物质的两类变化之后,让学生根据物质变化的形象,说说它的变化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时候,有些内容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这说明了在前面给物质变化的性质的界定存在问题,也就是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完全认识和理解。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好第二手准备,即“第二方案”。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调控,不能照自己框定去上课。更不能让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样下去师生之间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教学的收益也是微浅的。